首页 >> 微视动态 >>文化交流 >> 微视河南:庙下古城 一城历史越千年
详细内容

微视河南:庙下古城 一城历史越千年

时间:2023-07-27        阅读

image.png

庙下镇古城村,位于汝州市西北约40里处。村子集古城墙遗址、古屋、古庙、古井、古墓、古书、古韵为一体,1986年11月21日,被河南省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image.png

古城的历史,应追溯到奴隶社会,据史书记载:古城村在奴隶社会初期,是奴隶主关押奴隶的土圈子。遥想当时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其粗糙程度可想而知,但这也许就是古城村成为古城的最初雏形。

这和村中传说在一定程度上相吻合。

据曾在古城村任过教、今年八十多岁的祝克敏老师讲:他年轻时在村中那所由“火神庙”改建而成的小学校教书的时候,就听老辈人说,这个地方最早是个“监狱”。这里的地形地势非常奇特,人们在墙外大声说话,墙里面的人却听不见,当地人一直把这块地方叫做“聋地”。

image.png

商代,庙下地域归属霍国,其都城就在古城村一带。据《史记》记载,这里当时名为“阳人聚”。

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发动东方各国合纵攻秦,但响应者寥寥,抗秦失败。公元前249年,秦国派吕不韦率领十万大军攻克东周国都巩城,灭掉东周,但没有将其杀戮掉,而是把“阳人聚”这个地方赐给东周君姬杰,让他们在那里生活,继续奉祀周之宗祠。“阳人聚”也就成了周朝国君最后的册封地。

image.png

1992年,古城村城址发掘时,曾出土过一枚“东周”圆钱和两枚西周圆钱。其中一枚“西周”圜钱现藏于中国钱币博物馆。“阳人聚”(古城村)历史悠久,这些文物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三国志》里记载的“孙坚斩华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初平元年(公元190)正月,关东州郡起兵讨董卓,孙坚也起了兵,从湖南北上,到鲁阳与袁术会师。在‘阳人战役’中,孙坚将华雄斩杀。”

image.png

汉朝时期,这里是军事重镇,曾筑有高大城池,名字叫做“杨志坞”。

从《说文》中可以得知,“坞”是防卫用的小堡,亦即是一种军事防御建筑,即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略如城制。古城村附近被称为“杨志邬”,说明在汉时,这里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城堡了。

image.png

西汉之前,古城村南面的温泉还是树林茂密、水草丛生、地势高低起伏的原始地貌。西汉初年,温泉被开辟成皇家狩猎游乐的场所,称为“温汤”。

隋时,隋炀帝杨广闻得广成泽附近虽人烟稀少,但“周回百里,水草丛生”,又有“神泉侧出”可供玩乐,便在那里设“温泉顿”及“马牧”(牧场),温泉开始逐渐兴盛。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唐太宗李世民将洛州改为洛阳宫之后,便在随从的陪伴下,慕名前往广成泽行猎游玩。

image.png

其时,温泉清澈见底,白雾缭绕,李世民浸浴其中,乐不思蜀,回到洛阳宫后依旧念念不忘。贞观十四年(640年),他选派当时极富盛名的大匠,绘画、建筑样样精通的阎立德,令他在温泉“镇北十里”(现古城村附近)修建“襄城宫”。

宫南一里处,另有一座专门招待官员的住所,以后逐渐发展成为村庄,这就是“官庄”。后来,城池扩大,官庄逐渐演变成古城的南关。(另有说“襄城宫”所在地为崆峒山)

image.png

阎立德“役凡百余万”,终于将“襄城宫”建成。然而,尽管阎立德多才多艺,却疏忽了“襄城宫”附近皆为“泽国”,四处蛇患猖獗,需遍布雄黄方可驱除。

贞观十五年三月,“襄城宫”刚刚落成,李世民就带着随从迫不及待前往。然而此处“地既烦热,复多毒蛇”,唐太宗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回宫后,不但免了阎立德的官职,还下令罢黜襄城宫,将宫中房舍以及奇珍异宝分赐百姓。

因建宫之目的在于清暑,故而“襄城宫”又称“清暑宫”。

image.png

后梁开平三年(909)正月,后梁自大梁迁都洛阳后,梁太祖朱温数次来温泉洗浴时亦住在“清暑宫”里,并在此处设置府衙。此处后来被称为“梁王城”,村中也保留着写有“古梁王城”的碑碣。

老教师祝克敏回忆说,当年他在古城村任教时,出小城南门往西一百多米之处,路南侧曾有一块“建城碑”。附近还有几块石碑,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祝老师曾和几位老师前去查看,清楚记得上面有“梁王建府衙”字样。

image.png

古城东北角,有一个非常大的土堆,当地人称之为“密封古堆”,传说是梁王妻之墓。

一九七六年,邻村赵庄一叫做“华xx”的村民,从地里挖出一件类似于“金缕玉衣”的古物。有目击者说:当时挖出来的时候,有用金线连着的、看着像石头片子的东西扭结在一起,当时人们不知道这是什么,只认得其中的金丝,就将其抽出来卖掉,而那些因久埋地下显得黯淡无光的玉片,就被当做石片随手丢弃了。

image.png

古城邻村崔屯村民段豹回忆:1979年冬季,在梁庄附近一百多米的地方,还曾挖出过一个古墓,这个古墓出土的一顶“金凤冠”头饰,在当时可是轰动一时的大事件。

当时那里是一个砖瓦厂,因为制作砖瓦坯子,需要不断向下面挖土。挖出来的土坑有七八米深,村民一般都是沿着这个坑的四面土崖往外围和深处挖土。这一天,村民正在挖土,有人发现土层中有一圈和周边土层不一样的、类似于淤泥般的“活土”。

image.png

好奇心促使他们按照活土的痕迹往下挖,活土很疏松,和周边粘性很大的“立土”有所不同。于是,很快便挖出一个圆圆的洞。洞的四周没有任何砖石垒砌的痕迹,只有黏土层。洞弯曲着往前延伸,有十几米长,最后到了一个墓室。

由于年代久远,墓室很多东西都已遭破坏,但是首先进去的半大小子们,还是找到了一顶金凤冠头饰。后来他们把金凤冠拿到官庄桥西的庙会上,以2000元的价格卖给了文物贩子。

由于村民不断往下挖土,所以,土坑不断下陷,从土崖的横截面可以看到,这个墓穴有三层,分上下结构,第一层约三米多,第二层和第三层,约在六七米处。三层墓穴的四周全是非常好的土层,而墓穴下面就成了石头了。当年,崔豹也随其他人进去查看过,但那时候,整个墓穴已空空无也。

不久,有梁姓后人来把墓室给填住了,但至今土崖上依旧遗留有圆洞的痕迹。

image.png


岁月交替,朝代更迭,时至今日,古城村的面貌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那么以前的古城究竟是什么样子呢?通过和现任村支书李新伟多次走访,对清末以及解放前后的古城有了一些大概的了解。

image.png

古城老支书陈周现、老干部陈全海、村委会支部委员李炳军回忆说:

古城村北靠尖山,左玉羊山,右盘龙山,南临汝水,中有陆浑大渠自西向东贯穿全境。整个村子坐落于半封闭券形山势之内,为朝阳临水、藏风聚气的盘龙之地。

村子最为奇特的是大城里面套着一个小城,分为内外两个城池。两个城基本上呈四方形,四角略有弧度,取四平八稳、天圆地方之意。

大城外围城墙(也叫外城)四面长约800米。有东门、西门、南门三个城门,唯独没有设北门。这样的布局据说是为了凝聚盘龙之气,另外还与当地一个传说有关,说是如果开设北门,人会行“背运”,家中的姑娘媳妇就会被外人拐走。

image.png

大城里面最初居住人口很多。虽然时至今日,大城城池早已夷为平地,但村民依旧将那些变做麦田耕地的原野,按照方位沿用祖先传下来的叫法,唤作“吴家胡同、陈家‘门外’”等,这些带有明显民居区符号的名字,可以说明曾几何时,这里曾是人口密集之地。

后来,由于战乱,人口不断向外迁徙。到了清后期太平天国时,这里又被屠城杀了一大批人,据说当时村中只剩下了郭姓一族。        

城中人口逐渐减少后,为了躲避战乱,人们在大城东北角,重新建立了一个小城,它的东面和北面实际上就是依托着大城城墙的一段。剩余的人口都集中住在了这个小城。这里,就是现在古城村所在的位置。

image.png

紧邻着古城的崔屯村民段豹回忆说:古城村的小城建于清同治年间。他的祖爷段广业是个贡生,平时以教书为生,朱寨有名的革命党人朱绳武就是他的学生。

修建小城时,段广业担任“礼先”(会计),负责修建城墙的一切开支。他曾留下来很多书籍,有四书五经医书等,还有大量古城修建时的资料,满满当当地装了一大柜子。可惜这些难得的资料,在扫四旧时全部被烧掉了。

image.png

村中还有一个有关修建小城时候的谚语:“张华之打寨--木轻嘞”。

这句话说的是修建小城时,要求全村老少齐上阵。当时村中有一个叫做张华之的人,身体比较羸弱,大家为了照顾他,不让他干重活,只让在城墙下传接上面递下来的空箩头。就这样一天下来,他也累成了一滩泥。所以,现在村民只要见到一干活就喊累的人,便戏称他是“张华之打寨--木轻嘞”,意思是说,再轻的活,到了他那里,也变成重活了。

image.png

小城(也称小寨、内城)同样为正方形,四面城墙长约200米。同大城一样,也是只有东西南三个城门,其中东城门在大城东城门的北面。

陈全海老人说,他出生于1936年,他五六岁的时候,东城门都还在。当时的城门是两层,人们称之为“城门楼”。城门楼下面是供人们来往出入的城门,上部为瞭望防御的门楼。东城门宽约三米多,上面的对联横批写的是“汝西梁县”几个大字。每扇门上有三个炮眼,上面一个,下面两个。

东城城门非常厚重,两扇木质大门厚约五指,上面很多硕大的铜钉,人们叫做“斤钉”,意思是每颗钉子有一斤重。1956年,城墙年久失修,城门两侧坍塌很多,村里人就把城门卸下来拿回到村里的“官屋”(当时村里处理村务的地方),村里人唱戏,也用这两块城门搭台子唱戏用,后来不知所踪。

image.png

小城里面有两个有名的建筑。

一个是火神庙(现在老村委会遗址),曾有硬山式建筑的古殿三间,创建年代已无从考证。

三间大殿坐北朝南,南面墙上部是精致的镂空木雕,东西北三面墙上全是壁画,绘着“火烧万家楼”等传说故事,西墙下方嵌有一块“重修火神庙”碑碣。

大殿正面,并排供着三座神像,中间是座一人多高、雕刻精细的木质关公神像,东北角供着火神,西北角供着“猴爷”孙悟空。

神像前两侧,有两根硕大的明柱,粗细需成人一抱方可。解放后大队盖大礼堂,用火神庙拆除下来的一挂梁,分解成四挂梁来用还绰绰有余。

明柱下,有雕着花鸟虫鱼的石墩支撑。殿外四个前檐上有威武的龙头伸出。大殿前两侧,有石鼓石狮子石头柱子等。西面有一间小跨院,平时为护庙人所居住。

image.png

解放后,火神庙被当做了小学校,一二三年级的学生都在大殿里面上课,老师们在西面那间小跨院办公。因火神庙原有出路被改造成教师住处,就在东面墙壁上新开出一扇弧形圆券小门供师生出入。

火神庙在1974年村里盖大礼堂的时候扒掉了。如今仅遗留“明代重修火神庙、重塑金身功德碑”一块,保留在村委会。由于火神庙拆除后,此碑被村民拉回家当做过门石二十余载,上面字迹已斑驳陆离,但依旧可以看出“古梁王城”字样。

image.png

火神庙虽被拆除,但关于那座木雕关公神像的来历,如今依旧被村民津津乐道。

说是当年古城中有两个赶马车做生意的人,一个叫做陈兆奎,一位叫做李方梅。有一次,他们赶车到陕西做生意,夜宿一庙院,看到大殿中关公神像栩栩如生,甚是喜爱,就虔诚地三拜九叩后方才入睡,不料夜晚两人同做一梦,梦见关公走下神坛,来到床边拉他们起身,让带其回家。

两人被梦惊醒后,决定按照关公旨意,带其回古城村。

恐惹麻烦,他们趁着天未放亮,将关公神像装在马车上,用被子蒙住就起程了。半路上有地方村民拦截,查问被子下是何物?情急之下,他们谎称是一同乡,因生病要赶快送回家。对方不信,非要掀开被子查看。僵持间,忽听被子里传出阵阵痛苦的呻吟声,陕西人一听果如他们所言,就放手让他们走了。

回到古城村,他们将经过告诉村民,大家纷纷称奇,随筹资修建了庙宇,将关公神像供奉起来。自此,香火不断,村民有什么烦心事、疑难事,都要到关公面前诉说诉说。

鼎盛的香火一直持续到“破四旧立四新”时,关公神像被当做迷信之物推倒,扔进了村中的大水坑里。当时村中水源很多,单是中间那条主街上,就有三个大水坑。神像漂浮在污水面上,被淘气的孩子们当做靶子拿石子投掷来投掷去的,身姿早就失去了当年的雄伟。

此情此景,让人不由心生感慨:传说中如此有灵性的神灵,怎么就料想不到自己最后的结局,竟然会是如此不堪呢?

image.png

古城村另外一个有名的建筑,是当地人俗称“阅楼”的戏楼。

阅楼坐南朝北,和火神庙遥相呼应,也有三间房舍大小。阅楼分上下两层,上部不但是演出的舞台,还是村中每逢大事时的活动场所。

西墙外依着南院墙有一石砌楼梯,可供人们拾阶而上。下部仅东西两面有墙壁,中间有几根立柱用于支撑顶楼,人们可通过其间来往行走,这个通道也是火神庙和阅楼对外的唯一通道。

在火神庙被当做小学校的时候,舞台下部的空间也被改造成三间房舍,供教师们居住。

1966年破四旧立四新的时候,“阅楼”被扒掉了。

image.png

村中多古井,至今在东北角仍保留一口古井。这口古井井水甘甜清冽,四季不竭、旱涝不涸。雨水多的年份,水位浅到弯腰就可挨着水面。如今,这口古井所在的位置虽已成柏油路,但是人们并未将其毁掉,而是用一个石碾盘将其盖住,作为古村的见证者保留了下来。

image.png

古城大城墙西面有一条河,与古城擦肩而过,当地人把它叫做“西河”。古时的西河水域很宽,最宽处有四五十米,最窄处也有二三十米宽。西城门外就是渡口,村民若往南乡探亲,需乘船顺流而下,到西乡也得在码头乘船而过。

如今河道已干涸,雨季偶有河水流淌。虽然逐渐淤积的泥土将河床抬高许多,村民亦在此开荒种地,但站在河岸高处,依旧可以看出当年水流湍急的气势。

image.png

大城南北东三面的护城河宽约十米,系人工挖掘而成。护城河的水源就来自西边的这条河流。

村人先在城墙外挖好护城河沟,将西河之水引过来,形成一条环绕古城、流淌不息的护城河,将古城与外界分隔开来。现在北面护城河位置还下陷下去很多,其他城墙之外,也有深浅不一,宽窄不等的城壕痕迹。

image.png

东城门外和南城门的护城河上,分别建有两座三孔石桥。从城门到石桥这段路的地面,全部是用尺余厚的青石板铺就。常年人走车轧,石板被磨的明晃晃的,两道深深的车辙印痕嵌在其中。

1956年,合作社社长陈全海带领村民修建霍庄水库时,因缺少铺设泄洪道的石料,曾带人挖开早已被黄土淤平的城东门地面,将这些青石板起出拉到水库,铺在了泄洪道上,而古桥的石墩,至今还留在大约一米多深的原护城河内。

后来,村民在南城门位置附近,也挖出过和东城门相似的青石板。那些曾经不知道走过了多少人马的青石板上,两道深深的车辙印痕,给当时的人们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image.png

古城村最初的城墙,是由挖护城河起出的土夯筑而成。

据说,当年夯筑城墙的时候,对工程质量要求非常高。每次只夯筑十公分左右的高度,夯筑瓷

实后,验收的人会将一桶水倒在上面,等在城墙上转一圈回来,如果发现水还在上面没有洇下去,就说明墙体夯的很结实,如果发现水洇下去了,那么就说明瓷实度不够,要重修夯筑。

image.png

村中老人口口相传说,古城村的城墙有十几米高,墙面非常宽,且不说下面寨墙的基础,就是城墙上面就宽三丈六,如同一条宽阔的马路,可以供几辆马车并驾齐驱。

北城墙上有三个城楼,城楼比其他城墙高出许多,上面除了建有守护城墙的防御工事外,还有很多土制的手雷,当地人俗称“鸡娃”。这些手雷外形疙疙瘩瘩,有点像苦瓜的样子。上面有一个钩子,需要往外扔的时候,用大拇指紧压一下就可以拉断弦。

在小城西城门里不远处,设立了类似于现在“村委会”、处理村中事物的“保长署”。房子后面建有一座炮楼,这座炮楼高约三层,下面有楼梯可以直接上去,主要的目的是登高远望,随时可以了解城外动向。

不但城楼上有驻守护城的人,城门口外也有看守城的兵士。陈全海老人回忆说:初解放时,东城门外还有护城驻军的三间房舍遗迹,石头垒就的石山墙就倚在城墙边上。

image.png

不管是古城村的大城小城,亦或者是其他村寨,那用石块垒就或者黄土夯制夯掷的城墙寨墙,在冷兵器时代,都是非常有效的防御措施。

古城村因为有双重城墙保护,再加上城墙上长满了酸枣刺,这些植物在城墙上盘根错节,结成了一圈荆棘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古城的作用,村民因此很少受到土匪和盗贼的骚扰。然而,因各种势力以及地头蛇等,村中也时不时地会出现一些因争斗而丧命的事情。

比如,当时村中有一个叫做沈xx的人,经常在村中欺压百姓,却不允许外村的人来本村捣乱。时间长了,就得罪了周围那些有势力的人。等他去官庄赶会时就,让当时神沟村大户王xx给一枪毙命,然后派他的侄子“五瞎子”到古城来做保长。

还有一年,村民陈xx因与他人有隙,暗中将土匪引进村庄,结果村中很多人家遭到了土匪抢掠,也有人为此送了命。等土匪走后,按照村中保长署的判决,将他一家处死了。

到了解放战争时,因古城村的城墙高大严谨,以至于国民党的部队从这里经过时,亦担心被围困而不敢在此停留住宿。

image.png

由于早期的城墙没有北门,后来,村民为了行走方便,计划将村道中间通往北面的城墙挖开。待土运走后,发现城墙底下有大片的焦土坑,坑里有成把的铁质箭弩头。其数量之多,让人吃惊,可惜这些箭头后来全部被当做了废铁卖掉了。

去年,有村民在附近耕地的时候,还捡到数支箭头,虽锈迹斑斑,但依然可以看出做工非常精细。

image.png

四十年前,古城村除了东面城墙损毁一点外,南面和西面的城墙还又高又宽,村民对之也是爱护有加。城墙的保护一直持续到农业学大寨时,村里接到上面指令,让把全部寨墙拆除,用于平整土地。村民心有不舍,联名找到当时的公社领导陶xx反映情况,他说:“这是政治任务,一切都要为农业学大寨让路。”在那个年代,谁人敢和政治对抗?于是,全民出动,将城墙挖掉十之八九,挖出来的土将护城河和其他低洼的地方填平了。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村民建房垫地,陆续又拆掉了许多城墙。结果,古城村四面平坦、阡陌通畅,但古城墙几乎消失殆尽。

如今,村中只有几段城墙保留了下来。其中,最高最长的要属北城墙,它高约六米,底宽十米左右,顶部亦有六七米宽。时至今日,依然有村民再城墙上面垦荒种地。

image.png

城墙的夯土层十分明晰,但不同地段采用的夯土方法明显有所不同。有的墙面平整,夯筑层较高。有的墙体布满小洞,且排列有规律,显然不是同一时期修建的,应在后世多次修补而成。仔细查看墙体,大多夹杂着不同年代的砖块和瓦片,还有戴着纹饰的“通古砖”碎块,此外,还零星地存在不同颜色、不同器型的陶瓷片,这些陶片和瓷片就是古城村久远历史的见证。

image.png

古城村这座千年古城究竟初建于何时,期间发生了怎样的兴废,并无具体的历史记载,也无详实的遗存物可以考究。所有的谜团,只能从人们口口相传的传说、以及有限可以找寻到的几块石碑中,去探寻其中的奥秘了。

在当地村民的传说中,大城的西城门就在崔屯,城外西北一里左右,是朱梁王时的西梁仓。

在崔屯村民段豹家门口,有一块残为两节的青石碑碣,系清乾隆二十三年仲秋时立的“郡侯戴尊创建书院碑”。上书“古梁县西北隅,旧有寨基,戴尊仁恩,入为学田用,刊诸石,永垂xx”、“书院东至梁学后,南至小路,西至城墙,北至城墙”等字样。

image.png

此碑的发现实属偶然。村民段豹从部队复员后,听村人说,一九七六年村中修建他家房子后那口水井时,曾将几块石碑垫在四周作为井台,此井用时不长井台就坍塌了,那几块石碑也埋在了井底。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段豹意识到这几块碑碣可能有关古城历史,便想尽办法,将此碑从枯井中拉了出来。

image.png

石碑虽有斑驳,所幸伤字不多,其所载史料“古梁县、旧寨基、梁学、城墙”等字样,对填补历代方志所阙如者大有裨益。查道光《直隶汝州全志》卷二记载:“戴廷梅,江苏长洲县人,监生。乾隆十五年任(十七年离任),乾隆二十一年二任(二十六年离任)。”另道光《直隶汝州全志》卷五记载:“梁家里义塾,坐落官庄街城隍庙,后即旧梁城故址。延师课读,置有学房五楹,地三十二亩,系官庄街、陈家屯、丁家庄三村公捐,其段落四至均详碑记,今仍之。”

从碑碣和史料中可以看出,书院在“古梁县旧寨基”上兴建,且西北依着“城墙”。依据清代书院“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之特点,学院既由古城附近的“官庄街、陈家屯、丁家庄三村公捐”,也可间接佐证古城村附近,历史上曾为“古梁县”城池所在地。

image.png

同样是古城西北角这块地方,人们在六十年代学大寨起土的时候,曾发现大量的人体白骨,散乱堆放在土里面,有村民在此捡到过金佛、龟形印章,还有村民从中捡到一个耀州瓷,虽是一个小小的吊坠,但可以看出当时制瓷工艺的精美。

古城村历经2000多年,历经岁月剥蚀,风雨冲刷,朝代更迭,战争蹂躏。地面上的建筑不知变换了多少次,古时的遗迹已难以寻觅。然而,隐埋在黄土之中的秦砖汉瓦和远古器物,却总在不经意之间,便突兀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向人们展示着曾经的过往。

image.png

生产队大集体打机井时,曾于无意中发现三眼古井,那些古井无一例外的都是用青砖券成的,古井虽然早已经被黄土掩埋,但是青石铺成的井台和青砖券就的井身依旧完整地保存在古城的地下。

第一口古井的发现是在大城的东南角、陆浑灌区经过古城村村南的水渠北面四五十米处。当时第三生产队在此打灌溉田地用的大机井,打到两米多深的时候,打到了下面用大青砖券着的古井。他们便挨着这口古井的边缘重新将井打下去。不知道古井究竟有多深,只知道机井打好,尚且没有到达古井的深度。

第二口古井是在今新村委会的西边一二十米处,有村民在此处盖菜屋时挖井,刚打下去一米多,就挖到了一处古井。

image.png

另外一口古井的发现最为神奇。那是一九八几年的时候,当时人们在大城的西北角,也就是“戴尊创建书院”的那个地方,先是挖出一荆条萝头的铲币,打井到一定深度的时候,不偏不倚,正好将一口古井圈在了里面,当时人们觉得那些钱币是从墓葬中挖出来的,很不吉利,在机井打好后,又将这些铲币倒进了井中。而这口井因处于高坡上,被后人连同周围大面积的土地,整体被起土后慢慢夷为平地,不复存在了。

奇怪的是,这些打井的均没有经过专业勘探,而是看那块耕地需要井水灌溉,就在那块地的地头头打井,在没有勘探盲目钻井的情况下,还有如此高的几率打到古井,也只能说明古时的古城村居民居住之密集了。

image.png

当年挖古城村南面的陆浑灌溉水渠时,除了挖出过很多古城砖和厚厚的碎瓦片外,还挖出来一个“马将军”墓的墓志铭,据见过此碑的村民说,上面有“州西四十五里,汴梁古城”等字样;

一九五八年,有村民拉着牛车在东城门外起地的时候,曾挖出过一大车的青铜器,礼器等,其中一对麒麟,眼珠子还是红色的。一直到七十年代,村里很多人家都挖出过类似的东西,那时候,村民不知道这些东西为何物,大都随意堆放在院子里,遇到有人来收购,就当做金属廉价卖掉了。大多的时候,这些器物就成了孩子们的玩物,用一根绳子拉过来拉过去玩耍。

image.png

在此之前,当地还有村民在田野挖土的时候,挖出过很多青铜器和瓷器,但都觉得这些物件不吉利,而随手扔在房前屋后。有一个叫做xxx的村民,曾挖出很多铲币刀币礼器等,其中有一个唐三彩的小水壶,壶不大,很精致,他不舍得扔,就带回家放在了土地爷的神龛前,家人看到后大骂晦气。他一气之下,将其摔碎了。后有古董商到村子,看到剩下的碎片,大叫可惜!

在外城东边,以前有几个砖瓦窑,九十年代初,在砖瓦窑场吃土制作砖瓦的时候,还发现几个封土深达二十多米的方坑,里面也挖出来很多文物。其中,梁庄的梁xx在这些坑中挖出来一个鎏金壶,被当地派出所发现后予以没收了。当时,人们对此不太重视,派出所将这批文物收缴以后并没有及时上报,以至于文物被李xx倒卖,最后流落海外,而那个派出所所长也因此而被捕入狱;

image.png

村东头有人翻盖房子时,在院子里面发现一个大墓,面积有宅基地大小,墓室用青砖券就,四周均绘有色彩鲜艳的壁画,墓穴里面堆满破碎的瓦片和瓷片,显然已遭人盗过。墓室前的石质大门,是用四块石头对成的。后来,这几块石头在北城门外放置很久,最终去向不明。

崔屯西头,也挖出过大量的瓷片,这些瓷片大多呈浅蓝色和浅绿色,数量之多,令人瞠目;

在“农业学大寨”年代,于古城东北角平整土地时,有村民曾挖出成坨的古钱币,当时人们不懂得保护文物,上去哄抢一空。还挖出古墓葬陪葬品、古兵器和铜镜铜、兽铜鼎等,又被作为废铜卖到了收购站;

村中还有人捡到过一个指甲盖大小的金块,上面刻有文字。还有人捡到过指头肚大小带字的金块,后以四五千元钱的价格卖掉了.....

image.png

走访在古城村,诸如地下文物被发现、被无意中捡拾到等等传闻比比皆是。

古城村,这个大城套小城、城叠城、城摞城、具有千年历史的村落,身边是千年不倒的古城墙,脚下是俯首可见的秦砖汉瓦。那些还未被人们发现的历史,那些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文物,无不带着一段曾经的过往,无声地诉说着古城村悠久的历史,召唤着我们:前去探索、前去发现!

编辑:严晴晴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