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微视动态 >>文化交流 >> 微视河南:开展红色之旅 弘扬红色精神(一)
详细内容

微视河南:开展红色之旅 弘扬红色精神(一)

时间:2023-05-05     作者:郭运敏   阅读

微视河南融媒中心头图.jpg

按:4月29日至5月1日,郑州圆方集团组织“老干部学思想强党性红色之旅”和“第一期红星青年干部培训班”一行50多人,在党的二十大代表、圆方集团党委书记、总裁薛荣的带领下,先后到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林县红旗渠、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正定古城和正定塔元庄参观学习,河南省工信厅原一级巡视员、厅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郭运敏应邀参加。我们将分三期对本次活动予以报道,和广大网友一起分享。

一、参观文字博物馆 增强民族自豪感

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古都安阳。29日上午,圆方红色之旅参访团首站到此,进行参观。

中国文字博物馆,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一座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也是我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

该馆是一组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和殷商宫廷风韵的建筑群,由字坊、广场、主题馆、仓颉馆、科普馆、研究中心、交流中心等建筑组成,总占地143亩。馆内入藏文物4000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00多件,涉及甲骨文、金文、简牍和帛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世界文字等多个方面,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字历史的重要地方。

在展馆内,参访团的同志们一边认真聆听工作人员的讲解,一边仔细观看一幅幅图片,一篇篇文字,和一件件珍贵的文物,都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曾出现过几种古老的表意兼表音的文字,但由于种种原因,均被历史淹没,唯有中国的文字以其与时俱进的品格与博大宽容的胸怀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通过本次参观,参访团的同志们对我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字发展史留下了深刻印象,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人工天河树丰碑 红旗渠精神放光辉

29日下午,圆方红色之旅参访团一行驱车来到林县(今林州市)红旗渠。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现在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置身景区,远处青山叠翠,水渠如带,近处绿草如茵,槐花飘香,令人心旷神怡,其乐无穷。

在分水苑,人们望着高高的分水闸和干渠里奔腾的渠水,当年林县人民庆祝红旗渠通水时万众欢腾的动人场面,好像就在眼前。林县人民亲切的称红旗渠为“救命渠”、“幸福渠”。离开分水苑,参访团来到了红旗渠纪念馆。

走进馆内,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林县的昨天和今天一幕幕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解放前,林县人民饱受“旱魔”的折磨,苦不堪言。据历史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的500年间,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枯,庄稼颗粒不收,期间发生“人相食”的悲惨景象就有五次。

英雄的林县人民决心改变自己的命运。1959年10月,县委向全县人民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庄严号召,十万大军打响了引漳入林的伟大战斗。历时十年建成了长达1500公里的红旗渠。无数个感天动地的故事都浓缩在那些浸透血汗的图片、文字和雕塑里。任羊成凌空排险的壮举,铁姑娘们双手握钎的英姿,“山硬硬不过决心,困难吓不倒英雄。任你山高石头硬,铁山也要钻个洞”的豪言壮语,都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人们也难以忘记那张“献身人员”名单,红旗渠修建十年中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特别是红旗渠的总设计师吴祖太,在深入隧洞查看险情时,不幸被洞顶掉下的巨石砸中,夺去了年仅27岁的生命。

说起红旗渠,就不能不提青年洞。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1960年2月,由于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修渠工程被全线停工,但挑选了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坚持施工。当时每人每天只有6两粮食,为了填饱肚子,他们就上山挖野菜,下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然坚持战斗,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终日挖山不止。经过一年零5个月的艰苦奋战,终于把隧洞打通,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凯歌。

在修建红旗渠的伟大斗争中,林县人民形成了十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圆方红星青干培训班的同志们,看了红旗渠特别是青年洞都十分激动,决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扬红旗渠精神,谱写出无愧于时代的绚丽篇章。

作者:郭运敏

编辑:杨绅

微视河南尾图.jpg

seo seo